--永嘉古代净水举措措施现场调查 前言:打从浙江永嘉县溪口乡溪二村考古发现了400多年前古代"净水系统"的信息在《中国水域网》网站发布后,引起水处理专业众多人物的浓厚兴趣。为此我们决定前往现场举行实地考察。2005年11月6日与温州市政园林局、温州市水务集团、永嘉县自来水厂的有关同志专程前往永嘉县溪口乡现场举行考察。 考察:永嘉县溪口乡位于温州市西北,约100公里的楠溪江上游。村落建于北宋年间。溪二村民风古扑,大部建筑保留了时代的风尘。我们前去考察的这套古代"净水系统"位于明朝晚期一位李姓"太医"的宅院"三退屋"东南角的一个庭院院子内。 图1三退屋门庭 图2"三退屋"外景("净水系统"位于围墙缺口的里面) 图3"净水系统"现场 这套系统由进出水管和5个大小不一、排列有序的水池组成(按照设想的"流程",称其为1~5号池)。2004年4月,经浙江省、市考古专家鉴定后,被认定为明代晚期该住户曾使用过的净水池。据村民反应,该住户的用水引自距村约七、八百米远的山麓。输水管道采用陶制水管铺设。我们到现场考察时,这套水池由于已经过人工的开采和清理,如今看到的情况已与一年半前考古开采时的面貌有了不同。好多贵重的实物,如水池里的砂、石、瓦砾、木炭都被"清理"掉了,没有患上到有效的保存和保护,据说实物已不复存在,十分可惜。我们原来准备对于这些"净水材料"举行鉴别、测定,看来计划已无法实现。我们只好在原有木炭的2号池底部的砖墩里取了一些污泥带回举行化验,以期获患上是否曾经采用过明石的确切信息。在现场我们对于整个举措措施举行了不雅察和丈量。 图4现场考察 整个举措措施系砖石混合布局。据文物考古专家初步认定,砖石之间由一种白灰、黄泥和江米浆混合成的事物毗连。 图5净水举措措施平面(尺寸以毫米计) 该举措措施的总平面占地尺寸为:5000×5550mm。我们按照当地考古专家所设定排列的1~5号池举行了初步丈量,具体尺寸介绍如下:1号池平面尺寸:1950×700mm,面积为:1.365㎡,深0.70m,呈狭长锅底; 图6 1号池机关 2号池平面尺寸:2210×550mm,面积为:1.2155㎡,深0.70m,呈平底。其机关最为庞大。北端有一小间格,似乎是"进水"间,但又不太像。池内有两个一高一低的空心"砖墩"和一处平放砖; 图7 2号池机关 3号池平面尺寸:2100×3050mm,面积为:6.405㎡,深0.90m。底部平整,容积最大; 图8 3号池机关 4号池平面尺寸:1280×2250mm,面积为:2.112㎡,深0.70m,池呈"凹"形。水池周边用砖镶嵌,底部下用圆形的石块铺就,颇为精细; 图9 4号池机关 图10 5号池机关 5号池平面尺寸:1460×1360~1460mm,面积为:2.3265㎡,深0.70m,呈锅底。池底设有排水孔,可以排放污水。该举措措施的进出水及排水均使用了内径约100毫米的陶制水管,还配有制作良好的管件(大小头)。输水距离达七、八百米,对于十分偏僻的山村来讲,可以说工程"浩大"。 图11陶管 分析:按照当地考古专家分析:1号池用于沉淀水中的泥砂;2号池有加明石等混凝剂的可能,与净化处理水质有关;3号池池底平展,面积最大,储水至多,可能用于水的再沉淀,同时提供糊口用水;4号池底铺设讲究,在此沉淀的水应用于饮用;5号池用于洗涤物品。我们对于整个举措措施举行了考察和分析。感到该"系统"仍然存在许多"谜",需要认真求索。一、首先,这套水池是"储水"之用,还是用于"净化"水的举措措施?从进水管出口的导向砖的位置,可以认为从山脚来的水由此引入1号池。一般情况下,山涧水应该比较"清净"。如发生"由山大水",则有可能需要"净化"处理。怎样确认这些水池就是"净水"系统?我们经由过程取2号池中砖墩里沉积的"污泥"、该深宅大院围墙外农田里的"土"样,以及距宅院七、八百米的山脚引水处的"黄土",别离举行了含"铝"量和其他重金属含量的分析。测定结果: 铝铜锌铅镉银 池泥1.42 0.0025 0.012 0.0065 6×10-56×10-5 田泥1.22 0.0025 0.0065 0.00195 2.45×10-5 1×10-5 山泥0.93 0.0025 1.95×10-52.15×10-3 2.5×10-6 1×10-5 注:一、泥样中金属含量单位为:m/m%2、池中污泥简称为"池泥";大院外田里"土样",简称为"田泥";山脚"黄土"简称为"山泥"。 池内污泥的铝含量超过池外的"土"样。别离超出了"0.20%"和"0.49%"。将超出部分的铝含量折算成明石,相当于超出大院外农田"土样"约1.91%;相当于超出引水山脚处"黄土"约4.68%。由此证明2号池底的污泥不是当地的泥土,也不完全是远处山涧水中带来的"山土",从铝含量高出这么多,可以推断:该池确实使用过"铝盐"。而我国400多年前已有了关于"明石"用于净水的记载,因此,这个"铝盐"必是自然的"明石"无疑。可见,该套水池是一个用于"净水"的举措措施。2、在这偏僻的山村,为何会浮现云云使我们着迷的"净水系统"?利用这么"庞大"的举措措施处理从山脚下引过来的自然山涧水,起什么作用?这仅仅是为了获患上优质"糊口用水"?还是,还有什么用途? 我们在当地了解到该深宅大院"三退屋"主人是明朝晚期一位李姓太医。据说《永嘉志》有过记载。我们从宅院的名称分析,该宅主人应为见过大世面的人物,似乎曾多次进退官场。明代京城北京紫金城宫中的饮用水取之于北京西郊玉泉山。宫内的井水仅作糊口之用。"三退屋"主人曾在皇宫任职,加上身为"太医",应是有相当医学造诣的高级知识份子,肯定对于"水"的熟悉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该主人又多次"隐退"在家居住,对于"水"的要求甚高也就不作为怪了。别的,据说"三退屋"主人在家乡还采药、制药。取"好水"用于制药,似乎也有一定的原理。三、据记载"三退屋"建于400年前,以此推断这套水池也浮现在这个年代。但这套净水设是否同时建在这个年代,仅从"三退屋"建造的时间推算,似乎还有一点勉强。于是,我们在原有"陶管"及4号池底陶板上取样,送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利用热释光测定法举行了测定。测定结果:送检的样品均为300~400年前。由此证明这套举措措施确是与"三退屋"同时代的产品。4、当地考古专家在现场开采时,1号池内原存有1/3~2/5的石块、瓦砾、砂子和黄泥。粗砂在底层,其上为黄泥、砂和小瓦砾,再上边为黄泥、砂和石块,最上边为黄泥。这些泥砂是后人填进去的?还是原有的?几世纪下来原貌遭到破坏的水平有多大?至今还是个谜。我们到现场时,这些原物已被清除,不知去的方向,所以砂、石、瓦砾以及黄泥的形态、级配都不患上而知,还需前往现场深入开采和考察。5、据当地考古专家对于系统的考证分析,认为整个"流程",都是采用溢流方式运行。对于此,我们从水处理专业的角度来看,存有疑问。我们在现场发现2号池与3号池之间的隔墙下部的砖有一段采用齐缝砌筑,而它的基层和再上边的砖则为错缝,那齐缝的部位有什么作用?是否就是2号池的出水部位呢?但从2号池内不雅察这堵隔墙,却又全是"错缝",不患上其解。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