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沉淀池的工作过程分析:假设条件为:①池内废水按水平方向流动,从入口到出口,颗粒水平分布匀称,每个颗粒都按水平流速v流动;②悬浮颗粒在整个水深匀称分布,其水平分速等于废水的水平流速v,每个颗粒的沉速固定不变;③颗粒一经沉淀就不再上浮。沉淀池内分流入区、流出区、沉淀区和污泥区四部分。 沉淀池溢流率和颗粒沉降速度的关系: 沉淀池的分类及各自的水流特点:平流式(一端流入,按水平方向在池内流动,从另一端溢出)、辐流式(从中心步入,沉淀后废水从池周溢出,水平流动)、竖流式(从池*下部步入,由下向上流动,沉淀后废水从池面和池边溢出) 斜管沉淀池加强沉淀效果的原理和具体方法:原理是理想沉淀池:在理想条件下,分隔成n层的沉淀池,理论上其过水能力为原池的n倍。具体方法:将水平隔层改为与水平面倾斜成一定角度的斜面,构成斜板或斜管。 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由于曝气作用,废水中有机颗粒经常处于悬浮状况,砂粒互相磨擦并承受曝气的剪切力,砂粒上附着的有机污染物能够去除,有利于取得较为纯净的砂粒。处理专业名词及原理条记2 格栅:是由一组平行的金属栅条制成的金属框架,斜置在废水流经的渠道上,或泵站集水池的进口处,用以截阻大块的呈悬浮或漂浮状况的固体污染物。 慢速滤池快速滤池高速滤池 过淋速度:关闭进水阀门后立即开始记录时间直至滤池水位降落到排水口附近时止,并记下水位降落高度。降落高度与滤池水位降落所用的时间即为过淋速度。 反冲洗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滤料面积上所经由过程的冲洗水量。(L/m2.s) 滤料的不匀称系数:(滤料的级配)是指滤猜中粒径不同的颗粒所占的比例,K80表示:K80=d80/d10 过淋周期:两次反冲洗的时间间隔称为过淋周期;从反冲洗开始到发洗结束的时间间隔称为反洗历时。 滤池的过淋作用机理:①机械隔滤作用:滤料层由巨细不同的滤料颗粒组成,其间有许多孔隙,废水流经时,比孔隙大的被截留在孔隙中,于是孔隙越来越小,以后步入的较小悬浮颗粒也被截留下来,使废水得到净化。②吸附、接触凝聚作用:废水流经滤料层的过程中,要经过弯弯曲曲的水流孔道,悬浮颗粒与滤料的接触机会许多,在接触的时候,由于相互份子间的作用力成果,出现吸附和接触凝聚作用,尤其是过淋前加了絮凝剂时,接触凝聚作用更为突出,滤料颗粒越小,吸附和接触凝聚作用的效果越好。 滤池的结构和分类: 分类:①按滤速巨细:慢滤池、快滤池、高速滤池;②按水流过淋层的方向:上向流、下向流、双向流;③按滤料种类:砂滤池、煤滤池、煤-砂滤池;④按滤料层数:单层滤料、双层滤料、多层滤料;⑤按水流性子:压力滤池和重力滤池;⑥按进出水及反冲洗水的供给和排出方式:普通快滤池、虹吸滤池和无阀滤池。 结构:滤池外部由滤池池体、进水管、出水管、冲洗水管、冲洗水排出管等管道及其附件组成;滤池内部由冲洗水排出槽、进沟渠、滤料层、垫料层(承托层)、排水系统组成。 普通快速滤池的工作过程:过淋-反冲洗两个过程瓜代进行。滤池进水时,废水自进水管经进沟渠、排水槽分配入滤池,废水在池内自上而下穿行滤料层、垫料层,由排水系统收集,并经出水管排出。工作期间滤池处于全浸没状况。反冲洗时,关闭进水管及出水管,开启排水阀及反冲洗进水管,反冲洗水自下而上经由过程排水系统、垫料层、滤料层,并由排水槽收集,经进沟渠内的排水管排走。 对滤料的要求和滤层的结构:对滤料的要求:①滤料的粒径较大、物理强度较高、抗腐蚀性较强,而且成本较低;②抗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强。 滤层的结构: 快速滤池常见的需要别人解答的题目及解决措施: ①气阻:滤料层内积聚了大量空气,特别是当滤料层内出现负水头时,这部分滤料层内呈现真空状况,使水中的溶解气体逸出并积聚在滤层中,以致滤水量显著减少。冲洗时,气泡会冲出滤层表面,故而出现大量空气,它是形成滤料层裂缝、水质恶化的原因。这中现象叫气阻或气闭。解决措施:可增高滤料层上的水深。在池深已经定的情况下,可采纳更调表面层滤料,增大滤料粒径的方法。有时可适当加大滤速促使整个滤料层内积污比较严重。 ②结泥球:由于长时间冲洗不净,使滤料层内逐渐累积胶质状污泥并相互粘结。污泥主要成分是有机物,严重时会腐化发臭。解决措施:①改善冲洗:检查冲洗时滤层膨胀程度和冲洗废水的排出情况。适当调整冲洗强度和冲洗时间;另外,还需检查配水系统,有条件时另加表面冲洗装置或压缩空气辅助冲洗。②已经结泥球的滤池排除方法:a、翻池人工清洗,并检查承托层是否移动和配水系统是否拥塞;b、滤池反冲洗后暂停使用,然后保留滤料面上水深20-30cm,加氯浸泡12h,以后再进行反冲洗。(加氯量:漂白粉1kg/m2,液氯0.3kg/m2)③跑砂漏砂:由于冲洗强渡过大或滤料级配不当,反冲洗冲走大量滤料;冲洗水分配不匀称,承托层会发生移动,促使冲洗水分布更不匀称,最后某一部分承托层被掏空,以至滤料经由过程配水系统流掉。解决措施:检查配水系统,并适当调整冲洗强度。均量池:均化水量的调节池。 水处理专业名词及原理条记3 均质池:均化水质的调节池。 调节的目的:均化水质或水量。 异程式均质池的工作原理:常水位、重力流---沉淀池中每一质点流程由短到长,都不相同,再结合进出水槽的配合布置,使前后时程的水得以相互混合,取得随机均质的效果。 碱性废水:碱含量大于1%-3%的高浓度含碱废水,称为废碱液。 酸性废水:酸含量大于3%-5%的高浓度含酸废水,称为废酸液。 普通中和滤池:为固定床,水的流向分平流式和竖流式(又分升流式和降流式),滤料粒径通常是30-50mm,不得混有粉料杂质,当废水中含有可能拥塞滤料的事物时,应进行预处理,过淋速度一般不大于5m/h,接触时间不小于10min,滤床厚度通常是1-1.5m。 升流式膨胀中和滤池:水流由下向上流动,流速高达30-70m/h,再加上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作用,使滤料互相碰撞磨擦,表面不停更新,因此中和效果较好。 中和的目的:酸碱中和,以废治废。 投药中和与过淋中和的原理和适用条件:投药中和原理、适用条件:如石灰乳法是将石灰消解成石灰乳后投加,由于Ca(OH)2对废水中的杂质具有凝聚作用,因此适用于含杂质多的酸性废水。 过淋中和的原理和适用条件:是指废水经由过程具有中和能力的滤料进行中和反应。适用于含硫酸浓度大于2-3mg/L并生成易溶盐的各种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